國際唱片業協會( 香港會) 行政總裁 馮添枝,BBS

人類通過自身的表達能力進而互相交流,透過文字、音樂及畫像紀錄之分享,演化成文化的傳播產業。工業化之方便除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之餘,多年來亦為社會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 經受了一個世紀的時間考驗,香港圖書文具業對香港社會所出的貢獻,無疑值得慶祝。

在此祝賀香港圖書文具業商會成立100 周年。 唱片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出版業的一員, 在如此長時間的成就中;我們同樣分享了這份喜悅。

唱片業從上世紀錄音技術的發明開始,唱片音樂可以有效地保存藝術和演藝創作。 就像跨越幾代人的文學作品一樣,常青的歌曲和流行經
典同樣歷久不衰,影響深遠。

香港唱片業自50 年代開始,市民大眾通過收聽電台廣播和「麗的呼聲」的有線服務接觸到各類型的音樂,令年輕一代感受到來自各方音樂的不同之處,進而孕育了香港獨特音樂市場的文化背景。 在當時海外音樂及電影文化普及下,令流行歌手形象走到了時代的尖端。香港年輕一代紛紛模仿60 年代西方流行音樂而組織樂隊。 這個重要時期孕育了許多自學成才的音樂家;成為後來唱片業管理階層的骨幹。

70 年代和80 年代唱片業的發展是邁向成功的典型時期。當時唱片業在適時的版權保護優勢下,結合了人才、創意作品、表演、科技、媒
體的共同發展。 從1977 年到1990 年,香港經濟的迅速增長;再加上香港成為地區的廣播樞紐、東方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及極為成功的電視劇製
作,將香港造就成為地區的娛樂中心。香港之流行音樂,在亞洲許多地區建立了龐大的現場娛樂/ 音樂會業務。

科技創新往往會造成突破。 上世紀80 年代,通過引入CD 光盤帶來營業額高速增長而出現了高收益市場,LD 光盤更催生了龐大的卡拉OK娛樂事業。 從1970 年度年產只有約1,000 萬港元的本地唱片市場,增長至1989 年的25 億港元。另外,來自出口及海外授權;同年亦帶來高達8 億港元的收益。

90 年代起,低成本光盤製造生產線的出現、導致嚴重的光碟盜版,科技在千禧年更帶來新挑戰,互聯網上開始了P2P 未經授權的音樂共享及加上新的「用戶上傳內容」平台的版權資產流失,唱片業收入不斷下滑,並經歷了將近15 年後才觸底。

今天,音樂產業鏈仍然可以說是由唱片製作起動。在當今多元化發展下,投資者仍然相信投放資金,培養才華橫溢的藝人和唱片音樂出版
是最長遠發展之策。 這亦符合新時代四個支柱模式的發展:

  1. 數碼音樂的發行及音樂串流服務
  2. 與藝人有關的收益,包括藝人管理、演出和音樂會的收益
  3. 音樂自家授權或以集體版權管理授權
  4. 各種實體的發行

全球音樂業務已捲土重來,音樂愛好者網上付款音樂服務或透過廣告資助平台取得合法使用已漸趨消費主流。 音樂的普及性從未如此簡單。近年來,中國大陸音樂市場憑藉其龐大的音樂消費規模進入了全球十大唱片市場;而作為擁戴創新科技的市場,中國音樂的前景從未如此良好。